欢迎访问青年摄影报山东记者站官方网站!

情系民俗馆 梦游小清河

2020-11-23 0

情系民俗馆 梦游小清河


      【 本报记者  马红霞】有一个女侠梦,来无影去无踪,一壶酒一柄剑,孤独而来,寂寞而去。
       眼已沉,剑在手,忽见前方怎么这么热闹?一条河流横亘眼前,河水上的碎银子光耀得睁不开眼。用衣袖擦擦眼定睛看,河内帆船林立,商船客船穿梭而行,红男绿女船头船尾嬉戏观景。岸上人头攒动,店招牌迎风飘扬。
      “嗨哟、嗨嗨嗨哟嗨、嗨哟...”小清河水往东淌,嗨...一阵吼声震天的号子声,吸引了我的注意力。只见岸边一群纤夫正在卖力地拉着一艘大船,身体前倾,弯腰弓背,几乎头贴地面,随着号子的节奏边走边唱。这只船上的歌声还没落幕,另一只船的号子声也迎风飘来,在小清河上空抑扬顿挫,此起彼伏,像在比赛谁的歌声更嘹亮。不一会儿,越来越多的号子声汇入其中。
我抓紧沿一座石桥来到河对面的码头。但见商铺错落,人流如织,推车的挑担的、弃舟登岸的、码头卸货的、贩卖东西的各色人等,或行色匆匆或悠闲自在。
       提裙缓步而上,细细端详两边的各类店铺与小吃,不知不觉来到一条繁华的大街,人来人往,好不热闹。从路人口中得知,这便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石村街,南通胶东半岛,北至京津地区。进得石村南门,坐西朝东,一座晚清风格的建筑,气势恢宏,雕梁画栋。门前立有一块高大石碑,上书“文武官员至此下轿下马”,正门顶四个鎏金大字“翰林府邸”。心里琢磨,难道这便是冯六吉的府邸?管他呢,他人之事与我何干?一路前行,酒店、烧饼店、日用杂货店、马车店,水饺店、驴肉馆、蒸包铺等等依次在街道两边铺陈开来。
”客官,吃饭还是住店呀?”
我被一声招呼惊回思绪,才觉肌肠辘辘。
“一碗张家黄米酒,一只老汤焖煮香鸡,一盘地道的石村卤水豆腐,再加两碟万隆酱园的酱豆角。”

“好来,客官,稍等。”店小二的身影在眼前飘走。“黄米酒一碗……”在店小二的余音里,我细细端详这座全香楼,古朴典雅、干净明亮。一股独特的肉香,让我不觉深吸两口气,一只香鸡摆在我面前,色泽美观,浓郁诱人,油而不腻,熟烂脱骨。美哉,快哉,酒足饭饱,舒服惬意,再去看一场石村吕剧《邱二斋上香》。

       走着走着,但见一庙宇殿堂,院内松柏古槐矗立,殿堂斗拱相托,大门两边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,上联为“庙内无僧风扫地”,下联为“”神前无烛月为灯”。庙宇前面的广场上热闹非凡,男女老少喜气洋洋。舞台上正依依呀呀地唱着《邱二斋上香》,动作滑稽,唱腔圆润,观众一阵阵开怀大笑,自己也乐得前仰后合。
      书落,在笑声中惊醒,努力收回思绪,看到落在地上的《小清河的那些老事》,恍然醒悟,原来自己随着张金科老师的描述,穿越到清朝时期,潇洒走了一回。
张老师是农耕民俗文化记忆馆的馆长,从去年在朋友圈里看到民俗馆的图片和文字介绍,便想一睹为快。从作协群里加了张金科老师的微信,张老师说他在忙着写书,过段时间吧,此事便放下了。一次看到他朋友圈发的《小清河往事》剧照,更对此人充满了好奇。

那日,文联组织采风,第一次走进了民俗馆并近距离地了解了张金科老师。

       踏进民俗馆的小院,院子不大,枯叶正随风飞舞,立马感觉秋天已深。一群美女飞进小院,采摘着树上红艳艳的柿子,山楂,整个院落沸腾了起来。迈进博物馆的屋门,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年代。左边一个方形八仙桌,桌上摆着煤油灯和笔墨纸砚,右边是两艘木船,几个美女在船上拌船夫和渔公,玩的不亦乐乎。拾级而入,展厅陈列着各种农耕器具,穿行期间,细细审视眼前这些木制的老物件,基本是我小时候大人劳作时使用的工具,小推车、地排车、犁车等琳琅满目。

另一个展厅内纺车、木床、提篮等摆列有序。这是一个年代的符号,虽然被历史淘汰,却承载了上一辈人的记忆。从介绍中得知,馆内珍藏有1500多件农器具,都是馆长张老师自筹资金,从各方搜集得来。时间、精力、金钱?对这片土地有多么深的热爱和执着,才能成就眼前的博物馆。

张老师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,广饶道德模范、广饶好人、广饶精神文明建设标兵、广饶优秀人才、文化之星、全国杰出民营企业家等。张老师对小清河文化的传承、历史事实的还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。小清河号子被被认定为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出版《小清河的那些老事》第一部和第二部,《烽火狼烟小清河》、《古道封尘》将于明年与读者见面。
一首朗诵《我的南方和北方》拉近了我和张老师之间的距离。 张老师和蔼可亲、平易近人,像邻家大哥哥一样笑意盈盈得与我交流。这次采风,随着对张老师的了解加深,才感觉他被称为“传奇哥”当之无愧。张老师在传承小清河文化、还原历史事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期待张老师创造更多的传奇……
热点资讯